痹证又称痹病,风湿临床涉及的病种面特别大,相应病因病机也就非常复杂。具体地说该类病是由于人体营卫失和,感受风、寒、湿、热等邪气,侵袭肌肤经络、筋骨血脉,邪正相搏,气血痹阻,出现以肢体关节的疼痛、肿胀、重着、麻木、变形、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其特征,严重时累及脏腑,引起脏腑功能活动失调的一类疾病。现代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,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骨性关节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系统性硬皮病、干燥综合症、成人斯蒂尔病、痛风、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等。都属于“痹病”或“痹症”、“风湿病”范围。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成立了全国痹症专业委员会,该会在90年代通过几次学术会议讨论后确定将“痹病”更改为“中医风湿病”,并指出:“中医风湿病”名称,自古有之,并非是受近代西医学的启迪而命名的。在中医文献中,凡提到“风湿”的,其涵义有二:一是病因;二是作为疾病的名称。《黄帝内经》中除痹证论篇外,以“风湿”单独出现者有17处;汉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论及“风湿”病证者就有多处;《金匮要略》极为明确地提出“风湿”病名。如“病人一身尽痛,发热日晡所剧者,名风湿。”“风湿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”及至清代喻嘉言《医门法律》则更以“风湿”作为专论,详尽论述风湿为患引起肌肉、关节病证的机理及处方,由此可见,“风湿”一名,已有几千年历史。 20世纪后期,经专家反复论证认为:将“痹病”改为“中医风湿病”较为合适。此后,有些编著就以此命名,如《实用中医风湿病学》(路志正、焦树德主编,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),路志正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,“首都国医名师”,中华医学会、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,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,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,全国政协六、七、八届委员,焦树德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,所以有他们主编这部专著自然具有权威性的。其次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手册》(旷惠桃、高洁生主编,2005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)等等。都为该病的综合命名奠定了基础。 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