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群国医堂 - 名医、良药、好疗效

西安益群国医堂中医馆-陕西省名老中医委员会

中医说法这么多,我们到底该听谁的?

时间:2016-06-16 08:46来源:未知 作者:厚朴中医 点击:
参加过很多中医培训讲座,各种各样的流派异彩纷呈,好一派热闹景象。 有老师主张非大剂量不可去疾,必须重剂方可起沉疴,才能药到病除。有老师主张一定要灵动轻巧,不能大炮打

参加过很多中医培训讲座,各种各样的流派异彩纷呈,好一派热闹景象。
 

有老师主张非大剂量不可去疾,必须重剂方可起沉疴,才能药到病除。有老师主张一定要灵动轻巧,不能大炮打蚊子,全凭巧劲,用药应当精细。大剂量是浪费药材耗费金钱,并有损身体健康。
 

有某扶阳派老师主张:真正的扶阳派就是重用(指用量一定要大,起步30)、广用(普遍用,不管什么病情,不管什么病人基本都可以用)附子。附子如同味精,不妨任何病情任何处方中都用点。有人认为附子辛温有毒,切不可随意滥用。并且质疑:天下之病,难道都是阳虚?这位老师则说:“对!阳虚者,十之八九,所以我每方必用”。
 

看着他斩钉截铁的语气和态度,我不由得很困惑:此前看好了那么多病情,也没有用附子啊?难道我错了?”
 

用药方面,我向来主张尽量精简,能少用尽量少用,能轻用绝对不重用,不只是附子,任何药物都是,我们老师当年就这样教我们的,简便效廉一直是我们的追求。扶阳理论的学习应用,让我受益匪浅,但随着临床越来越深入。对附子的应用,我是能不用尽量不用,能小剂量尽量不大剂量。而且疗效也未见得就差,相反越来越好。
 

学习方面,首先,我是主张独立思考,独立判断能力。
 

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,各家学说流派异彩纷呈,扶阳派,寒凉派,补土派,攻下派各有各的优势。如何吸取其中的优势,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就需要能力的积淀,没有一定的能力,只能进得去,却出不来。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说:中医各派学习,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要:进得去,还能出的来。面对一些非常善于雄辩的讲者,能否出的来真是一种考验。这种考验,不亚于被传销者洗脑的考验。尤其是在有很多光环围绕,群体迷信的时候,能否坚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格外重要。
 

往往,我们在觉得某一种学派很有道理,并经过临床验证很有效的时候,我们就深信不疑,觉得终于发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,越发虔诚而诚恳。随之,也发现了很多副作用。很是困惑,难道这理论错了吗?实际上,经过我们反复应用并再参阅一些其他学派思想的时候,才明白,我们当初奉为神圣的内容,也是有漏洞的。根本不敢滥用。由此可见:兼听则明偏信则暗。多一些了解,防止过度的局限,对于中医的学习很重要。我对扶阳学派的学习就曾经是这样,看到很多关于扶阳学派著作中广泛,大剂量的使用制附子,并取得良好疗效,真是赞叹不已。随后,自己也用了好些,也取得了很多良好疗效。现在随着临床的不断深入,才体会到,真正的扶阳学派,并不是追求广用,重用制附子。而是要明辨阴阳,巧用扶阳。
 

其次,我主张从临床中学习,患者是最好的老师,用药后的变化,患者掌握第一手资料。通过患者的及时反馈,我们就可以迅速真实的了解真实的情况。对我们理解用药方案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。
 

我主张向临床家学习,而不是理论家。很多理论家理论水平相当了得,出版的著作我也拜读不少,对于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很有帮助,也受益匪浅,但理论家毕竟欠缺临床经验的积累。而我们中医临床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非大量临床积累不能有深刻感悟。来自临床的经验,对于指导我们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是很多空洞理论所不能替代的。虽然说理论应当来于实践,高于实践,但很多理论并非如此,往往只是为了自圆其说而进行的逻辑推理,而逻辑推理只能是“我想,应当是----”,未必就是真实的临床实践表现。很多中医理论,是作者利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临床实践的观察表现的总结。而这些观点是否切合临床,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的验证。
 

对于中医创新方面,我历来主张中医要学习现代医学先进的知识技术,但我不主张用现代西医的很多思维来代替中医传统思维模式,或者用西医思维指导中医用药。比如看到嗓子痛就认为是发炎用黄连黄芩消炎,看到肝炎就用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抗病毒。看到肿瘤就用蟾酥、蝎子蜈蚣抗肿瘤。追求中药靶向用药,抛弃辨证论治,整体观念,这个是否合理,需要临床检验。
 

我是主张辨病论治、辨证论治、整体观念的传统中医思维。主张学习经典,也主张创新,对张锡纯前辈的衷中参西录非常的钦佩。对陈亦人,杜雨茂等大师的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格非常的敬佩,也很重视西医的诊断,检查,并主张中医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。但不是抛弃中医思维。
 

学术观点,百家争鸣,不存在对任何个人人格的不敬。欢迎指点讨论。

转载:厚朴中医

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
顶一下
(1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