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理解小方临床应用的价值 《内经》在“素问·至真要大论”中提到七方:大方、小方、缓方、急方、奇方、偶方、复方”。《伤寒明理论》一书对七方解释说:“大方药味多,用量大,治疗邪盛病重的方剂。缓方……”但后来学者多有提出小方大方不可拘泥,意思是小方有时也可治大病,大方有时也不一定能治大病,关键是要诊断,辩证准确,用药才能有的放矢。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许多方都是治大病的,但药味并不多,如大陷胸汤(大黄、芒硝、甘遂):泻热逐水;大黄附子汤(大黄、附子、细辛):温里散寒,通便止痛;十枣汤(芫花、甘遂、大戟):攻逐水饮;栀子豉汤(栀子、香豉):清宣郁热;大速中汤(蜀椒、干姜、人参):温中散寒、降逆止痛;四逆汤(附子、干姜、甘草):回阳救逆。这些不过三味药的组方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很多,所治病证也非小病。后世医家用小方治疗重要病证的也不少,如宋·钱乙拟导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生甘草)治小儿心经热盛,口舌生疮;元·朱丹溪的名方左金丸(黄连、吴茱萸)治肝火犯胃,胸胁胀痛,嘈杂吞酸,呕吐口苦。该方因为有效,故今人仍沿用之。金·刘完素拟的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治疗感冒挟暑,暑湿下注证,也颇有效,为后世常用。宋·严用和拟的参附汤(人参、附子)用于元气大亏,阳气暴脱证,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。这种小方如果认真搜索一下,在古代名著,或今人著作中不下几千首。 小方是历代医家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反复锤炼而成的方剂,具有应用指征明确,价廉易接受等特点。 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