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,有外风和内风之分,外风因感受风邪所致,《伤寒论》名曰中风,亦称桂枝汤证;内风属内伤病证,又称脑卒中,卒中,是冬季常见高发病。因冬季寒冷,寒气阴邪,易伤阳气,寒性凝滞,寒性收引。当下,由于喝酒、抽烟、暴饮暴食、过度劳累、身体透支等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中风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,脑出血病人更是常见。
在益群国医堂主任医师杨清荣看来,人体血液温则行,寒则凝,血得温则行,寒性凝滞,寒性收引。人的身体一旦受了寒气以后,血液就会处于凝滞状态,在血管里面出现流通不畅的情况,继而引发人体局部瘀血和缺血问题。她还指出,冬季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人体血管收缩,高血压患者首当其冲,属于中风高危人群。另外,季节变换、季节交替过程中人体也会因种种不适应引起中风。
杨清荣根据自己45年的脑内科临床经验,从中医角度对脑络瘀阻引起的中风进行了详细分型,并对每一种症型都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。中风五种症型中肝阳上亢,肝热血瘀型和气虚血瘀型是常见、高发症型,占临床发病总数的50%左右。
1 肝阳上亢,肝热血瘀型:主要表现是有高血压病史,经常头疼、头晕,血压偏高,肢体麻木,面色潮红,此类病人大多脉象比较弦滑,容易心烦、气躁。这个症型的病人最关键的是控制血压,多采用平肝抑阳的方药进行调理,如天麻钩藤饮等。
2 气虚血瘀型:年龄大的人容易出现这个症型,随着年龄增大,年老体衰,气血不够造成的。气行血行,气虚血瘀。主要表现有气短、乏力,时不时出现心慌,容易心脑血管病并发。病人检查是有舌体胖大、边有齿痕的症状,病人大多脉象比较沉细。这个症型的病人最需要的是益气养阴,常用的方药是补阳还五汤加减。
3 痰淤阻络型:由于痰湿和淤血阻滞脉络,病人形体一般偏胖,平时痰多而舌苔较厚腻,舌质黯淡,舌头下面的络脉颜色呈紫色,有瘀斑、瘀点。这个症型的病人大多采用活血化瘀、化痰通络的治疗方法,主要用活血化瘀、化痰息风通络的方法,痰瘀同治。方用温经汤、丹葛四物汤加减。
4 痰热腑实型:这个症型的病人头晕、头疼比较明显,此外大便特别干燥,大便不通畅,甚至几天都不排大便。临床通常采用通腑泄热、化痰息风的治疗方法,蒌星承气汤可以做为方剂调理,一旦大便通畅之后就要调整方剂,进一步做巩固治疗。
5 肾虚血瘀型:这个症型在老年人中多见,人老之后身体会呈现肝肾阴虚,出现口干、腰酸、腿困、乏力等症状,这种症型主要采用补肾益精,活血化瘀方用,六味地黄汤或地黄饮子加活血化瘀加减治疗。
杨清荣指出,人在年轻的时候自我保健做的比较好,如果没有太多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话,在进入老年以后生病的几率会低一些,也能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的发生。另外平时生活习惯上也要注意,长期饮食肥腻、饮酒、抽烟都会造成人体血液黏滞度变高,中风的几率也随之增大,应坚持低盐低脂、清淡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。
谈到外科脑出血的问题时,杨清荣认为其中大部分是肝阳上亢,冲破脑络造成的,淤血留滞在脑颅里,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,送抢救致残率较高,后遗症概率较大,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。
关于中风的预防措施,杨清荣强调“调情志、避风寒、慎起居、勿过劳、低盐低脂、清淡饮食”是预防的重中之重。此外,平时多留意生活细节,当自己出现头疼、头晕、肢体麻木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,尤其是连续性出现上肢双手大拇指麻木的情况,几年之内中风极有可能发病,如果不及时干预和预防的话,会有危险。另外,日常也要尽量保持情绪平和,避免大喜大怒。
中风之所以人人害怕,是因为该病具有发病率高、死亡率高、复发率高、致残率高等一系列风险。一旦发病就算及时抢救,如果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,会产生很多后遗症,甚至出现生活不能自理、偏瘫、智能方面障碍等问题,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诸多不便。所以要重视早期预防,在有中风先兆阶段进行积极干预和预防治疗,尽可能的降低发病率。
杨清荣提示:如果家里有中风后遗症的病人,家人要多给予宽慰和帮助,这样能有效减轻病人自身因疾病引起的烦躁。此外,还要鼓励病人多活动,从一开始的完全不能动弹到逐步的局部活动,给病人做被动肢体锻炼,常用的有揉搓、活动等。最后,中风后遗症治疗的过程比较漫长,一定要坚持治疗,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,辅以康复疗法,不断给病人树立信心。
中风发病后的任何阶段,辩证论治,活血化瘀都要贯穿始终,每一个阶段都要坚持辨证施治,决不能一概而论。
杨清荣 主任医师
曾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脑内科主任。从事医疗、教学、科研45余年,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治疗疾病,长期潜心研究脑血管病的预防、治疗和康复工作。
【擅长】
1、脑血管病:高血压、脑梗塞、脑出血、脑动脉硬化、眩晕、头痛、面瘫、三叉神经痛、癫痫、麻木。
2、中医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: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失眠、心悸、痿证、痹症及老年病等。
应诊时间:周二上午
(责任编辑:益群问问) |